北京时间 11 月 3 日,波特兰开拓者官方宣布从 G 联盟撕裂之城混音队正式召回中国新星杨瀚森。这一 “下放 - 召回” 的快速轮转,距离他被下放仅过去两天,背后既藏着球队对新秀的精细化培养策略,更暗含着对 11 月 4 日主场迎战洛杉矶湖人关键战役的阵容考量。
此次召回并非突发之举,而是开拓者早已规划的成长路径。据此前报道,球队将杨瀚森下放至发展联盟的核心目的,是为其争取更多系统性训练时间。队记 Victor Sun 进一步揭秘:由于开拓者队周末通常不安排训练,杨瀚森前往 G 联盟训练营相当于接受 “定制化加练”,在 G 联盟 11 月 8 日正式开战前,利用这段空窗期打磨技术细节。这种 “短下放、高专注” 的模式,既避免了新秀在 NBA 板凳席上浪费成长时间,又通过针对性训练弥补短板,堪称现代 NBA 新秀培养的典型案例。
回顾杨瀚森的 NBA 起步阶段,他面临着年轻球员普遍的适应难题。前五场常规赛中,他场均仅获 5.8 分钟出场时间,交出 1.8 分 0.8 篮板 0.4 盖帽的成绩单,投篮命中率仅 22.2%,防守效率值 121.5 位居全队垫底。但开拓者管理层并未急于求成,而是通过下放发展联盟为其 “降压”—— 在撕裂之城混音队的首秀中,杨瀚森便获得 28 分钟出场时间,贡献 12 分 8 篮板 3 盖帽,正负值 + 15 领跑全队,这种 “主力待遇” 与 NBA 的边缘角色形成鲜明对比,让他得以在低压力环境中找回比赛节奏。
如今闪电召回,杨瀚森将迎来职业生涯的关键考验。11 月 4 日对阵湖人的比赛,不仅是开拓者冲击 4 连胜的关键战役,更是他证明训练成效的绝佳舞台。目前开拓者以 6 胜 2 负位列西部第三,利拉德与麦科勒姆的后场双枪状态火热,而湖人虽战绩起伏(3 胜 5 负),但勒布朗・詹姆斯领衔的阵容仍具备极强冲击力,且内线深度不足是湖人的明显短板。对于开拓者而言,杨瀚森的身高优势和防守潜力,或许能成为针对湖人内线的 “奇兵”,即便难以进入首发轮换,也有望在垃圾时间或特定战术中获得表现机会。
值得注意的是,这次召回也凸显了开拓者对杨瀚森的长期投资决心。球队用首轮 16 号签选中他,并给出四年 2139 万美元的保障合同,总经理克罗宁明确表示,下放发展联盟是培养计划的核心环节,而非放弃信号。正如队记 Danny Marang 所言,若杨瀚森在正赛出场时间仍有限,本赛季可能频繁往返于 NBA 与 G 联盟之间,这种 “双向奔赴” 的培养模式,既能让他保持比赛状态,又能逐步适应 NBA 的强度与节奏。

从更宏观的视角看,杨瀚森的经历折射出中国球员登陆 NBA 的新路径。相较于过去 “要么立足要么淘汰” 的残酷竞争,如今的发展联盟成为新秀的 “缓冲带” 与 “升级包”。乔丹・普尔、霍金斯等球员都曾通过发展联盟的打磨实现逆袭,而杨瀚森只需抓住每一次机会,将 G 联盟的训练成果转化为赛场上的竞争力,便能在开拓者的内线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。
11 月 4 日的莫达中心,当开拓者迎战湖人的哨声响起,杨瀚森的身影或许将出现在球员席上。无论是短暂登场还是继续观摩,这次召回都标志着他的 NBA 成长进入新阶段。对于这位 20 岁的中国小将而言,G 联盟的 “额外加练” 只是起点,如何在更高舞台上兑现天赋,才是他需要用汗水书写的答案。而开拓者与湖人的这场对决,或将成为他职业生涯的重要转折点。